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39    次浏览
【概要】最美张垣 张库商道冷清了,昔日商贸古道上的兴盛繁华,犹如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存寄在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存活在老人们的记忆诉说中……如今,张库商道沿途所经过的还有一些年代久远的村庄,虽然繁荣已逝,但古村的味道,悠悠扬扬地弥漫着。坝底村,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原是张库商道上的一颗明珠,现如今它是藏身于桥西区口外东窑子镇境内的一个没有被现代化开发粉饰过的原生态村庄。本报记者李晓利通讯员刘振瑛14户人家从大境门出发,沿着道路一路向西行驶,经过元宝山、石匠窑、南天门、菜市、红旗营等村庄后,再向北行驶,大约半小时后,就到了坝底村。阳历三月,虽然已进入了春的季节,但气候,仍然显得过于料峭,巍巍群山环抱中的坝底村静得出奇,一条水泥公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的树木依然萧条,离村不远的山梁上,一座夯土堆砌的烽火台孤零零的矗立着,显得坝底村多了一份凄凉。由于地处大山深处,坝底村有着古朴、原始、寂静、安详的美,但村子里也很少有外人来。夕阳,努力地趴在山顶不愿落下,全力把最后一缕阳光洒向四周裸露着山脊泛着沉闷色彩的群山之上,照在一片房子和一片树木之上。此时,这个小山村为数不多的几户人家的屋顶上已经开始升起了缕缕炊烟,在村子上空慢慢散开。不远处,放羊老汉挥舞着长鞭赶着羊群从村后不远处的山坡上缓缓走下来,待羊群在一条河沟边饮完水后,放羊老汉跟在羊群后边不急不慢往家的方向走去。坝底村人数最多时有28户人家。随着村民陆续迁出,目前只剩4户8口人还在此居住。魏有,刚刚放羊回家。他出生在坝底村,今年53岁了,在坝底村的8口人中,他算是年轻的。穿村而过的水泥道路将生活在坝底村的4户人家分成两片,村西两户与村东两户,隔路相望。魏有和他80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住在两间不大的土坯房内,屋外土坯围成的院墙里养着50只羊,他家有5亩多地,又租了坝底村其他一户已搬走人家的几亩地,每年给对方几百块钱的租金。“村人都搬到东窑子、南天门、永丰堡等交通方便的村子居住了,现在村里只剩下张姓兄弟两家、魏姓和贺姓四户人家,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力,只在附近的山坡上种些莜麦和土豆,每户养四五十只羊维持生计。”话说间,魏有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丝无奈的落寞与孤寂。211座大店村子有了年月,自然有着它独特的韵味,时光推转到张库商道兴盛时期,那段岁月里的坝底村聚集了一世的繁华。 大境门外西沟尽头,是一条连接张家口与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旱淖坝,那里地势险要,道路难行。坝底村是旱淖坝坝根底的一个小村落,是平原与坝上的交汇处,大约与张库商道同时形成。张库商道兴盛时,前往大囫囵的商队从大境门出发,沿西沟河出南天门过菜市、红旗营、土井子到坝底村是一条近30公里长的沟谷,商队正好需要一天的时间可到达。于是商队住进坝底村,第二天再登旱淖坝,然后经掫坝、猴山等地到达张北坝头。待商队从草原回来,下了旱淖坝后,大多还要住进坝底村休整两天。坝底村人以开车马店为生,为往来的客商服务。对坝底村昔日车马大店的繁荣,魏有记忆犹存。曾经,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里,历史上居然有11家车马大店。当时全村有刘、张、李等11户人家,11户人家开着骆驼店、老倌车店等11个大店,专门接待张库商道上南来北往的商队,坝底村成了商道上有名的“旅店专业村”。魏有说,这11家大店中,他们家便是其中的一家。魏有的老家是怀来县,爷爷在20岁的时候只身来到坝底村,在这里做长工。挣点钱后就在这里开了骆驼店,大约开了二十多年,后由于道路的改线,此前从这里经过的商队越来越少,骆驼店也不开了。过去11家店中,每家都养有二三十头犍牛,这些牛是专门为老倌车拉边套的。旱淖坝坡度很大,老倌车上坝时,尽管一辆车最多只拉五六百斤货,但牛拉起来很吃力,上坡上不去,必须加一头牛帮着拉,这就叫拉边套。拉边套不另收钱,费用全算在店钱里。历史上,坝底村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银城子。银城子是张库商道上货物和银子聚集流散过的地方。据说,清代从俄罗斯回张家口的商队往往带有白银银器,这些银器需要交由铸币局铸成“口平银”才能流通。当时商号接到自己的商队到达银城子并且带有银器的消息后,就通知铸币局,铸币局会专门派出三四个人骑快马赶到银城子进行接收。311眼水井张库商道衰落后,坝底村日渐寂静,昔日的热闹已成为过眼烟云,一去不复返。村子里开店的人家都在山坡上刨地耕种为生,现在村里留存的几眼水井和几个大店的遗址成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水井,似乎是这个小山村一个独特的标志。商道兴盛时,11家大店每家都有自己的水井,11个大店有11眼水井,井一般两丈来深,见水后再挖两丈,所以村里的井水很充足。南来北往的商队进住大店后,人用不了多少水,牲口却很费水。坝底村每家大店的水井都能供得上过往的驼队,车队,牲口及人饮用。在道路对面,距离魏有家不远处,有一眼仍在继续使用的露天水井,走近井口,井深约2米,井旁放着一个系着绳子的黑胶皮水桶。魏有指着水井说:“平时就吃这眼水井里的水,用瓢将水舀到水桶里,然后再将水桶提回家把水倒在水瓮里。以前村里的11眼水井大都塌陷荒废了,至今村里只剩下两眼水井了。当我们离开坝底村时,在村口处看见了另一眼水井,这眼水井是机井,井旁放着两个石槽,供羊群饮水用。这两眼水井是这个小山村的主要水源。提起继续居住在坝底村的话题,魏有对这个小山村更多的是依恋。魏有说:“我一出生就在坝底村,对这里的感情很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不舍得离开。等天气暖和了,这里的景色也就好看了。这里水、电、路、电视、电话都通了,就是有点偏远闭塞,其他都还方便。我还要帮助搬走的那些人家照看老房子,我们不能走,一走村里就没人了”。平日里,魏有和他的老母亲的生活是充实而忙碌的。他们养着羊,种着地,房前屋后又开垦出了一片菜地,还养了几只鸡和一只狗陪伴着他们,生活过得踏实而平静。